本报讯(记者倪思洁)3月28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成果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集中发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8项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突破性成果。
其中,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双镍氧层钙钛矿材料的块体高温超导电性,对于镍基高温超导材料的进一步优化设计与合成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EPICC-Model开源发布,可预报未来全球和区域空气质量变化,助力增强我国空气质量模型自主研发的系统性、协作性和创新性。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标志着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打破大范围跨尺度连续探测瓶颈,实现对波动演化的广域监测,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DART)是国际同频段最先进的射电成像望远镜,已取得多项重大观测成果,在国内外同领域引发巨大反响。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建成我国首个业务化运行的激光通信地面站,打通星地激光通信全链条业务流程,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空天飞行高温气动综合试验测试平台支撑形成新域飞行综合模拟方法与试验技术,构建了原理独创、性能先进的空天飞行地面试验体系和完整模拟体系,研发可实现宽速域、宽空域且具备水平自主降落能力的“鸣镝”宽域飞行器等。
北京大学激光加速创新中心拍瓦激光加速器已实现激光器、纳米靶材等关键部件国产化,而加速装置及先进束流的应用,将推动国产紧凑型质子治疗装备发展,助力降低肿瘤治疗成本,提升先进放疗技术普惠性。
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团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qPlus型扫描探针显微镜,突破了传统技术在氢原子成像方面的限制,将空间分辨率提高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高端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国产化和应用。
据介绍,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37个科技设施平台项目,2024年新增进入科研状态的设施平台13个、累计达29个,新增向全球开放机时43万小时、累计超123万小时,“十四五”时期布局科技设施项目全部实现开工建设,成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