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北京,微风和煦,万物在蓬勃的生机中展现出无限活力。4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知识产权报社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围绕“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知识产权治理”这一前沿主题,来自国家部委、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AI)浪潮下知识产权制度的革新之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知识产权力量。
踏入论坛现场,宽敞明亮的会议大厅内座无虚席,参会者们早早就位,交流着彼此的看法。
上午10点,主论坛准时拉开帷幕。会场两侧的电子耳屏实时滚动着AI生成的同声传译字幕,精准捕捉着嘉宾的每一句发言。“字幕版权归谁?”——这一场景恰好成为论坛主题的生动注脚。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当下,AI的迅猛发展大幅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也为知识产权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主论坛上,气氛庄重而热烈。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宫鸣、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夏目健一郎分别致辞。一项项务实举措的介绍、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承诺,令全场掌声雷动。
聆听了主论坛嘉宾的致辞,参会者们纷纷表示,此次论坛在AI热潮澎湃中举办,正当其时,为利用人工智能助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有益指引。
茶歇期间,一位参会的创新主体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表示:“这样高规格的论坛,给我们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我们十分期待能从中获取新思路,助力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更上一层楼。”
在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一场场知识盛宴精彩上演,一次次思想火花激烈迸发。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立足前沿,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新挑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文澜资深教授吴汉东抛出“AI能否成为法律主体”的犀利之问,引发现场听众的深入思考。他认为,当下“人机共创”已成事实,但知识产权制度须坚持人本主义原则。他的一席话得到了现场听众们的热切回应,他们频频点头。
随后,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徐延铭以锂电池行业为例,展现了AI技术如何辅助企业进行创新,更好地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米瑶则分享了星云系列大模型在通信、工业等场景的落地经验,并呼吁业界应携手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智能时代治理新范式,赋能千行百业的数智化转型需求。
“人工智能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探讨对我们很有启发。通过这次会议,我们感受到人工智能发展的巨大前景,我们也将在这方面加大投入。”论坛现场,天丝集团(红牛)中国区总法律顾问徐士青表示。
“高层论坛为高校的创新主体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有助于新兴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完善,同时还可以增加各类知识产权服务的汇集性、均衡性和可及性。”前来参会的上海大学特聘教授陈燕认为,此次论坛有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良好创新环境。
论坛散会后,参会者们意犹未尽。一位参会者对记者说:“此次论坛不仅是观点的碰撞,也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各国定能在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共生演进、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携手稳步前行,以愈加完善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护航科技创新。”(本报记者 黄佾)
(编辑:刘珊)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