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驶入清远市阳山县大崀镇,沥青公路沿山势蜿蜒,道路两侧三角梅盛放,满载阳山西洋菜、茶叶的货车往来穿梭,一幅产业兴旺、群众增收的生动图景油然而生。谁能想到,曾经这里的农村公路狭窄颠簸,每逢雨天泥泞不堪,严重制约着当地发展。如今,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大崀镇不仅实现乡村路网的全面升级,更让公路成为带动就业、促进群众致富的“大动脉”。
■文图: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新路网成激活乡村产业、稳岗就业引擎
公路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大崀镇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核心,扎实推进道路沿线风貌提升与环境整治,实施绿美公路工程,将乡村公路打造成“干净整齐、生态宜居、富有特色”的风景线。
数据显示,大崀镇已完成农村公路扩绿35公里,新增种植黄花风铃木、铁冬青等乡土苗木超2.17万株,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廊道。在省道S525线大崀段,拓宽后的沥青路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实现“路景合一”。
公路升级的背后,是多元共治的生动实践。大崀镇积极发动乡村能人、企业捐资助力公路绿化,同时引导村民参与管护,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建模式。如今,一条“畅安舒美”的路网,正成为激活乡村产业、创造就业岗位的“动力引擎”。
在产业发展上,大崀镇将公路建设与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为群众拓宽增收渠道。通往神峰关景区的公路旁,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示范带节点吸引游客驻足,周边村民纷纷开设农家乐、售卖竹制手工艺品;高湖茶叶基地附近的观景平台与农产品展销区,不仅让游客能直接采购新鲜茶叶、土鸡蛋等农特产品,还带动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松林村依托“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闪亮名片,日均客流量达1000余人次,村内民宿、餐饮等业态蓬勃发展,带动50多名村民就业,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
“路修好了,游客多了,我们不光种的茶叶、土鸡蛋不愁卖,还能在周边的旅游项目里打工,一年能多挣两三万元!”说起变化,茶坑村村民何阿姨笑得合不拢嘴。
年内计划完成超50公里农村公路绿化提升
阳山西洋菜、枸杞、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也随着公路网络的完善走向更广阔市场。大崀镇通过“交通+农产展销”“交通+休闲旅游”的深度融合,把民俗文化融入公路建设,让通往茶坑生态茶园、沙田古耕生态农业园的道路,成为农旅、文旅融合发展的黄金通道。如今,全镇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5%,乡村旅游收入突破200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切实让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大崀镇将持续深化“党建+绿美”模式,计划年内完成超50公里农村公路绿化提升,让“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愿景,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变为现实,努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