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产业网讯】在信息技术革命重塑人类文明的今天,数字性别鸿沟已成为制约全球包容性发展的核心议题。2025年世界电信日将主题聚焦于 “通过数字技术推动性别平等”,这一主题深刻地反映了全球在追求性别平等进程中对数字技术寄予的厚望,也揭示了数字时代性别平等面临的诸多挑战。
作为全球通信领域的技术引领者,中国移动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动女性数字包容,引导女性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贡献力量。在世界电信日前夕,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在接受《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目前面临的性别数字鸿沟问题就像一面双面镜,既照出了社会现实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也折射出技术与社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在数字经济时代,女性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生活可以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从容、越来越精彩,“半边天”的智慧和能量会得到更有效的释放。
高屋建瓴
跨越数字性别鸿沟
国际电信联盟(ITU)数据显示,全球近3亿女性无法使用移动互联网,而女性在科技领域从业比例不足30% 。全球移动通信协会(GSMA)发布的《2024移动性别差距报告》指出,2023年中低收入国家(LMICs)移动互联网使用的性别差距虽有所缩小,但仍达15%,数据背后的严峻现实也反映了数字性别鸿沟现状。
目前,中国在推动性别平等的数字化转型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政策引领、企业协同的紧密机制。在政策方面,我国一直把妇女教育作为促进妇女发展的优先领域,切实为女性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这其中,数智技术教育与女性科创人才培养,对于当前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来说尤为重要,也是政策部署的重点方向。
例如,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提出要将培养女性科技人才作为主要目标。科技部、全国妇联等13个部门制定《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部署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投身高质量发展。全国总工会印发《女职工数字技能提升方案》,加大数字时代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女职工培养力度,提升女职工数字技能水平。
在政策引领下,相关企业近年来也积极响应号召,针对女性数智技能提升开展了系列举措,帮助了更多的女性实现灵活就业创业与自我价值提升。例如,持续组织女性参与数字技能、电商运营等培训,针对性引导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女性学习数字技术、增长数字技能,同时大力培养提升女性工作者的数字技能水平,引导更多女性进入数字科技核心前沿领域学习工作,帮助更多女性进入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
经过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持续多年的积极实践,在社会层面也切实产生了成效与改变。
据《中国妇女》关于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报道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0年,我国女程序员的增长比例近70%,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女性加入科技研发行列。
此外,2025年1月中国移动研究院(中移智库)的全国调研结果同样显示,受访女性整体对于新科技的关注及尝试意愿(占比73.5%)与男性基本持平(占比71.5%),女性群体也正在成为新科技的主动参与者。
黄宇红表示,不同性别之间并没有天然的能力水平分化,只是受到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社会分工认知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是广泛接入移动互联网的基石。我国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持续投入和卓越成就,为女性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
产业行动
扮演推动性别平等“关键角色”
2025年世界电信日以“数字技术推动性别平等”为主题,折射出全球对技术赋能女性发展的迫切期待。在此背景下,ICT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与服务供给的核心主体,肩负双重责任,对外需构建包容性数字生态,消除技术应用中的性别排斥;对内需打造多元职场环境,释放女性在技术研发中的创造力。
黄宇红认为,ICT公司和机构其实有两个关键角色,既为全社会提供数字产品和服务,又为科技企业的自身员工提供大量机会。企业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促进性别平等的数字包容发展。
作为数字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可以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资源普惠、产品设计优化、数字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女性用户平等获取数字服务资源、享受具有性别包容性的数字产品。
作为科技行业的主体,可以为企业内的女性劳动者提供更加公平、包容的职场环境,加强女性劳动者数字能力培训,鼓励女性技术研发人员参与新兴数字技术的开发部署,进而促进数字技术与应用的包容性发展。
同时,对于ICT企业来说,技术研发环节中女性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数字性别不平等。由于女性在数字科技领域从业人员占比相对较少,科创研发环节缺乏女性视角考量,衍生出算法偏见、产品设计适配性不足等问题,增加了女性用户面临数字排斥的风险。
因此,黄宇红提出,要打好“数字包容”的技术基础。
在基础的数据层面,可以考虑建立性别包容性数据集,引入更多的女性友好数据集,确保样本的综合代表性,同时定期对数据集中的性别偏见或歧视问题进行测试甄别并及时纠偏。
在算法模型评估层面,可以考虑制定人工智能(AI)模型性别平等质量标准,探索构建AI模型性别偏见的评估检测方法,也鼓励产业主动披露AI模型的性别平等质量,进而推动技术的性别包容性问题可检测、可识别、可解决。
在技术应用的环节,应该将性别平等意识充分纳入技术研发与产品设计环节当中,保障开发者具有性别包容的价值视角,也鼓励更多性别友好型的产品与交互模式涌现。
在此基础上,推动从技术包容到包容性社会的跨越,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一方面,推动更多的女性用户知晓和信任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重点保障老年女性、农村女性等信息弱势群体跟上时代发展,通过数字服务普惠、数字技能培训等方式引导她们了解并尝试接触、正确使用新兴技术应用与服务,弥合她们与其他群体间的能力和机会差距。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女性成为新技术领域的专业从业者,让女性平等、充分地参与技术创新工作,充分释放女性在数字领域的能量。
中国移动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动女性数字包容,引导女性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贡献力量。其中,中国移动全面推进“两个新型”升级计划,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和新型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网络条件,降低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女性等数字弱势群体的数字服务接入门槛,助力女性走稳数字世界“第一步”,率先在全国实现“乡乡双千兆、村村全通达”,5G和千兆宽带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的乡镇驻地,移动和宽带网络也已覆盖所有行政村。
同时,中国移动也高度关注企业女性职工的队伍建设,为包括女性职工在内的所有员工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公司人才队伍数智化转型不断加速,全公司数智化人才占比超37%,还通过“巾帼建功”等主题活动引导女性员工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
激发活力
让技术之光照亮每一个“她”
2025年是《北京宣言》30周年,该宣言曾呼吁“技术赋能女性发展”,在黄宇红看来,推动性别平等是个系统性工程。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为企业推动性别平等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而企业则可以通过行动积极响应号召,将性别平等纳入到企业实践的内外部管理中,为女性提供更平等包容的资源环境,以激发女性在数字环境中的行动活力,进一步帮助其发挥经济潜能。
黄宇红进一步指出,ESG框架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通过鼓励上市公司对性别包容战略目标制定、具体举措及实践效果等内容进行披露,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的性别包容管理实践。目前,中国移动已将女性员工、高管和董事会成员比例及女性职工福利政策纳入ESG报告中。
在具体的企业实践中,黄宇红认为,可以秉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双轮驱动视角,用技术及服务创新赋能女性发展。从发展需求出发,企业可以尝试融合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视角考量,创新性地去设计具有普惠性和性别包容性的数字服务模式,以探索女性市场可持续发展价值。比如,深度洞察女性用户需求,开发适配女性友好的产品与服务,挖掘女性细分市场潜力;完善女性友好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及创业扶持数字化平台,提高女性的经济参与机会,激活女性商业化创新潜力等等。
从保护角度出发,企业可以加强隐私增强技术、算法偏见检测及纠偏技术等能力的研发及部署要求,提高网络安全风险的智能防控能力,助力提升广大女性同胞的数字安全感与参与度。发展和保护二者协同起来,将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循环,让技术更好地为女性发展赋能,也充分激发女性力量推动技术社会的发展。
目前,中国移动全公司女性员工占比达51.93%,其中有众多优秀的女性科研人员,包括先后任命的两位集团总工程师李默芳、王晓云。今年,中国移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的5G/6G国际标准制定团队中,女性成员占比70%,女性青年专家承担了3GPP第一个6G需求国际标准项目以及第一个6G无线接入国际标准项目的报告人。
从移动网络覆盖的偏远村寨到AI实验室的代码世界,从女性工程师调试5G设备到农村宝妈直播带货,数字技术正以多元形态改写性别平等的叙事。当消除数字鸿沟的努力与打破社会偏见的进程同频共振,女性的潜力不因性别受限,人类的进步不因偏见减速,而这,正是数字时代最动人的图景。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