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开幕 专家共话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内容摘要封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5月24日,2025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开幕。本届活动以“应用导向与要素协同”为主题,探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场景,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

封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

5月24日,2025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开幕。本届活动以“应用导向与要素协同”为主题,探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场景,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政策、行业、用户等各方要素共同作用下,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索明显提速。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赵伟鹏表示,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始终立足场景应用,服务行业发展,本届创新周聚焦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实践应用,期待与政产学研用各方交流互动、协同创新,为教育数智化转型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多落地方案和创新服务。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 赵伟鹏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韩进提出,当前,以AI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迅猛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仅催生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对教育治理、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了系统性重构的要求,一场“AI+教育”的变革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扑面而来。“教育+科技”是教育事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的必经路径,社会各界要在把握教育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成果,促进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革新,积极探索智能时代教育创新形态。

教育正经历从“工具性改良”向“结构性变革”的跃迁。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指出,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标准化教育的供给模式,教育正经历从“工具性改良”向“结构性变革”的跃迁,加快构建适应数字文明的新型教育供给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与动态优化迫在眉睫。智能时代的教育科技发展应充分发挥资源平台作用,加强政产学研用各主体协同创新,以教育供给侧改革助推课堂教学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让技术的应用与伦理的规范同频共振,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发起,已连续举办十一年,成为教育政产学研用各方交流互动、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业内人士评价,其积极发挥资源平台优势,以“AI+教育”成果展示与创新实践为核心切入,汇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提供了智慧共享、促进交流、协同合作的行业专业平台,深度链接了技术成果与教育需求,持续输出了可落地的创新模式方法与行业典型示范经验,为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与科教协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