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将升温控制在1.5°C冰川留存量翻倍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Lilian Schuster团队发现,与2.7°C相比,将升温控制在1.5°C使冰川留存量翻了一番。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科学》。
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缓慢,其退缩对海平面上升和水资源供应具有长期影响。研究人员利用8个冰川模型,模拟了在全球多种恒定气温情景下,跨越多个世纪时间尺度上的全球冰川演化过程,以观察冰川与气候达到平衡的状态。
研究人员估计,即使全球气温维持在当前水平不再上升,相较于2020年,全球冰川仍将损失其质量的39%,相当于全球平均海平面将上升113毫米。如果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1.5°C温控目标,在冰川与气候达到平衡的状态下,全球冰川的留存量将是当前政策路径所导致升温情形下的两倍多。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严格的减缓气候变化政策才能确保冰川的长期存续。
相关论文信息:
10.1126/science.adu4675
《细胞》
由病毒蛋白引发的着丝粒DNA扩增激活核内cGAS
法国巴黎文理大学的Nicolas Manel团队揭示了由病毒蛋白引发的着丝粒DNA扩增可激活核内cGAS。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细胞》。
cGAS-cGAMP-STING通路在抗病毒免疫中起关键作用。虽然细胞质中的cGAS可以识别病毒DNA,但大多数DNA病毒会保护其基因组,并进入细胞核内,那里的染色质结构限制了cGAS 激活。目前学界尚不清楚病毒是如何激活核内cGAS的。
研究人员发现,几种疱疹病毒蛋白通过干扰着丝粒结构,触发了核内cGAS的激活。例如,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的泛素连接酶“感染细胞蛋白0”(ICP0)能降解着丝粒相关蛋白,通过跨损伤DNA合成(TLS)通路,在静止期的单核细胞来源细胞中引发着丝粒DNA扩增,从而激活核内cGAS。然而,在病毒感染过程中,HSV-1同时表达UL36USP蛋白,即一种TLS抑制剂,以此逃避这一检测机制。与ICP0类似,巨细胞病毒的IE1蛋白也会导致着丝粒DNA扩增并激活cGAS。研究人员将这种机制定义为“病毒诱导的着丝粒 DNA 扩增与识别”,并揭示了着丝粒在非有丝分裂状态下的一种参与免疫激活过程的功能。
相关论文信息:
10.1016/j.cell.2025.05.008
《地质学》
石膏成岩作用下巨型崩塌构造的盆地尺度发育
英国牛津大学的Jimmy Moneron团队揭示了石膏成岩作用下巨型崩塌构造的盆地尺度发育。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质学》。
在埋藏的沉积盆地中,蒸发岩层系易于溶解的特性驱动了如天坑等塌陷构造的形成,并在大尺度上彻底改变了地表景观。了解这些构造在何处、为何以及如何形成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能造成地质灾害,威胁人类安全和基础设施稳定,也可能影响地下资源开采与地质封存。
利用来自南北海盆地的三维地震反射数据和钻井资料,研究人员记录了二叠纪Zechstein超群中形成的巨型塌陷构造,其宽度达数公里、深度达数百米,并且这些构造在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呈盆地级分布。至关重要的是,这些塌陷构造始终位于被厚层岩盐覆盖的石膏富集体之上,而通过地震地层关系可以实现精确的年代确定,并有助于建立准确的演化模型。
研究人员认为,在早期埋藏过程中,石膏向硬石膏的转化引发了NaCl未饱和水的挤出,从而导致顶部岩盐层溶解,并最终在沉积界面引发塌陷。随后,这种地貌被钾盐充填单元掩埋并得以保存。此前,这类构造的规模及其成因机制在地层记录中未有明确报道。
相关论文信息:
10.1130/G53338.1
科学家在远古鲎化石中发现卵巢结构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Ronald C.Meyer团队发现并研究了一种远古鲎化石中的卵巢结构。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质学》。
鲎是一类古老的水生螯肢节肢动物,被认为是“活化石”,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形态变化极为有限。然而,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因为在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非海洋环境中发现的剑尾类生物展现出不同形态,尤其是其头胸部甲壳形状表现出多样性。
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体形微小、距今4.45亿年的鲎新种,其化石保存了头胸部内的卵巢结构细节。在所有已知剑尾类中,这种新种拥有异常延长的头胸部,表明该类群早期就已出现形态上的多样性。该物种雌性的生殖系统与现生的蟹蛛鲎亚科几乎完全一致,其卵的存在表明这些标本是成年个体,从而证明古生代时期的鲎体形确实更小。这一新种展现出一种外部形态分化而内部结构保守的混合解剖特征,揭示了鲎类的镶嵌演化模式,并说明了早期海洋剑尾类在形态上的多样性。
相关论文信息:
10.1130/G53317.1
0 条